本科生院〔2024〕3号
为做好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张之洞”班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规范“张之洞”班管理,依据试点改革方案及《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坚持“文理兼修、本博贯通、通专融合、中西融汇”原则,坚持大文大理培养思路,厚实基础,拓展通识,开展个性化培养,突出学生领导力培育,培养志向远大、锐意创新、视野宽广、能力卓越、身体强健的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精英人才。
二、培养模式
实行以创新导向、通专融合、本博贯通为核心的大类人才培养,重视道德品行、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实施小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推进耕读教育,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培养,遵循多途径学生领导力生长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生遴选入班,不分专业,首先接受数理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通识教育,之后自由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完成本科学业的优秀学生经过考核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第1-4学期):通识和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以接受人文类通识教育(学习文史哲美艺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学习数理化天地生、外语及信息科学类课程)为主,突出强化文科和理科基础训练,辅之以专业探索类课程和学科专业平台类课程学习(学校组织各专业提供专业体验学习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个人志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科专业基础、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第二阶段(第5-6学期):以大类培养为核心的宽口径、交叉性专业教育阶段
学生可从学校现有专业中自主选择任一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除外),修读专业核心课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第三阶段:本研贯通培养阶段
学生经考核通过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第7-16学期),开始修读研究生课程,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学生也可选择进入本科毕业阶段(第7-8学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4-8年(本科阶段3-6年,本博贯通8年左右)。
毕业:学生按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符合相应专业准出标准,准予毕业。同时授予“张之洞班”毕业生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专业准出标准包括:专业准出课程(详见附表)、毕业论文(设计)和必要的专业实习实践课程。
学位:符合学士或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要求,授予相应学士学位或研究生学位。学生可申请辅修专业学士学位。
四、遴选与分流
1.“张之洞”班归属本科生院管理,每年9月份从全校新生中择优选拔30名左右学生。
2.“张之洞”班遴选工作按照“坚持标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由学生自愿申请,学院审核推荐,经考核委员会遴选,公示后无异议,学校发文录取。
3.专业分流。三年级上学期,按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兼顾学科专业分布面、有利于发挥改革示范辐射作用、双向选择等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五、教学管理
1.“张之洞”班学生日常管理归属本科生院,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具体事务。
2.实行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新生导师、学业导师,导师配备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但每位导师指导每届学生不能超过2人。导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对他们选择课程、专业方向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在分流前,学生应制定个人修读计划,经学业导师、专业所属学院审核同意后,报本科生院和相关学院存档。
六、其他保障
1.“张之洞”班实行独立综合考核,推荐免试研究生指标单列,按照《“张之洞班”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遴选工作方案(试行)》规定执行。
2.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为“张之洞”班授课;为学生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修读等提供便利,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去交换学习或进行科研训练,拓宽国际视野。
3.“张之洞”班教学与运行经费单列;鼓励和支持 “张之洞”班独立开设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4.“张之洞”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上述特别规定外,其他方面均按《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5.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教务〔2014〕6号自动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