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新闻中心 > 正文

王满囷走进“狮山有约”与同学们共话成长

时间:2025-09-08 来源: 点击量:

9月4日晚,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满囷教授走进“狮山有约”,以 “话科研成长,明规划方向”为主题,与同学们深入交流,活动在襄阳基地第二教学楼114教室举行,50余名植科院、工学院2024级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王满囷教授从科学研究的核心定义破题,他谈到:“科学研究是运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探索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运动规律,通过调查、实验、试制等实践活动揭开未知面纱的过程。” 随后,他结合自身深耕的昆虫化学生态学领域,用一组组翔实数据凸显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地位——全球昆虫种类达 100 万种,占全球生物种类的 1/2、动物种类的 2/3,它们在物质循环平衡、显花植物传粉、经济产物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西阴遗址出土的半颗蚕茧”实证中国 6000 年前的养蚕史,到“黑水虻农场每日消纳2-3 吨餐厨垃圾”助力资源循环利用;从蚕丝蛋白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创新应用,到东方粘虫防治中物理与生态策略的协同实践;王满囷教授以丰富鲜活的案例,生动还原了从发现科研问题到推进研究的完整历程。期间,他引用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 “教育的本质是剩下来的自学能力” 的观点,着重强调大学阶段培养举一反三、无师自通能力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厘清“科研与学业的内在关联” 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引。

“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能力的熔炉。”王满囷教授进一步结合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 “大学目标”,叮嘱同学们需重点锤炼四大核心能力:批判思维、表达能力、道德推理能力与全球化素养。他还分享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寄语 ——“不要站在安全的旁观席(sidelines),要敢于承担犯错的风险,这是学习与成长的最佳方式”,鼓励大二学子主动迈出科研实践的第一步,在 “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的过程中积淀科研素养。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王满囷教授提出三点切实建议:一是筑牢专业根基,广泛涉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领域知识,搭建跨学科知识体系;二是锚定现实需求,聚焦“病虫草害治理”“粮食安全保障”等产业与生态难题,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研方向;三是积极融入团队,在与导师、同学的交流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逐步养成“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科研思维。

活动落幕之际,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围拢在王满囷教授身边,带着讲座中的思考与日常学业、科研的困惑展开热烈交流。面对大家普遍关心的“科研如何落地”问题,王满囷教授以东方粘虫幼虫扩散行为的研究为例,直观展示了科研从“提出问题”到“验证结论”的全流程;对于天牛产卵行为研究、假期留校实验安排等具体疑问,他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交流尾声,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与王老师合影留念,定格下这场师生畅聊的温馨瞬间。

“这次交流不仅解开了我在学业上的困惑,更让我真切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态度与热忱之心,未来我将以更清晰的目标投入专业学习,朝着科研与成长的方向坚定前行”。植物生产类 2409 班叶文慧感慨道。(作者:牛馨伟 审核:吕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