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至20日,学校组织本科教学秘书及本科生院各处室教学管理人员共23人,赴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参加第九届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公开研修班。本次研修聚焦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案例,为教学管理人员搭建起学习交流的高端平台。
案例分享:赋能未来教学创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陈冰高级副教授以建构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石,分享了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目标与内涵。在他所授课程“交互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案例中,引入真实社区改造项目,引导学生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他带领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在乡村实景中探索相关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推进建筑类学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产金融合学院王以成助理教授聚焦于融合式教育的实践路径,介绍学院与博世集团、中国银行等50余家企业共建的数字化供应链实验室,展示课程如何通过企业真实案例库、虚拟仿真系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依托“产金阁”等企业融合实践场域,为产教融合提供生动范本。
西交利物浦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会计专业主任左凌燕助理教授以会计学本科专业为例,系统阐述了专业负责人如何作为学生与课程教学团队之间的“桥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修订等确保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课程“全方位质量评估体系”涵盖机构、学校、专业三层级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皓详解了学生成长顾问的工作机制,该体系以“从孩子到世界公民”“从被动学习到研究导向学习”“从盲目到关注人生规划”为转型目标,通过学生发展计划、特色支持项目,提升学生的自我主导力。通过西浦AI+校本案例资源库对个体案例进行专业分析,及时预警干预,为特殊学生提供精准支持。
校园考察:沉浸式体验学习空间
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一所融合中英教育理念的新型国际化大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赋能与文化浸润,构建了支持学习者行为的多维生态系统。实地探访其图书馆、博物馆及校园其他学习空间后,感受到西浦在“大学、企业、社区、社会”融合共生上的创新实践。北校区通过连廊、庭院等公共空间促进城校互动,南校区则以中央湖区为核心引导跨学科交流,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西浦校园的空间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室+走廊”的单一模式,通过开放式布局和场景化分区,将学习行为融入每一处细节。
数智化工作坊:技术赋能教学创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数字化教育专业主任李娜副教授以数字化教学为中心,演示了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通过记忆小游戏、学习类型自测活动等互动环节,让参训教师体验了如何运用AI工具创建“习得”类学习活动。结合其数智教育创新鱼骨课程设计平台,为课程设计创新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专题讲座:深度交流教学理念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创业家学院(太仓)领导小组组长张晓军教授分享了西浦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的院系两级实施。从质保体系的重要性和五大要点出发,深度解读了西浦质保“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过程保障、同行评议、学术治理”的五大机制。以课程大纲、考核设计、课程作业等修订流程为例,系统阐释了由同系老师、利物浦老师和第三方大学老师共同组成的同行评价机制,以及师生联络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等运作机制,充分展现了西浦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作《面向未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育”》专题讲座。他指出,未来教育需颠覆传统模式,重塑大学价值,提出“融合式教育”理念,即融合线上线下教育场景,构建“学习超市”等新型学习空间。西浦通过“五星战略蓝图”,打造涵盖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社会实践等学生终身学习成长支撑网络,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与研修的质量与评估处柳伊凡老师说:“西浦研究导向型教学范式、融合式教育生态让我们深受启发,其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化设计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秘书陆沅昕老师也谈到,“这次研修让我认识到数字化管理的趋势和精细化服务的重要性。未来,我会以更专业的态度助力教学运转,在平凡的岗位中践行教育初心。”
本次研修既是一次理念革新之旅,更是一次实践赋能之行。参训人员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教学管理支撑。
图文:郭盛美
审核:肖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