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思想大讨论 >> 正文

孙倩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点的一点思考

2023-11-01 15:07:52 孙倩茹 点击:[]

高等教育质量观究竟为何?“高质量发展”“高”在何处?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反映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人们所持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所不同。从中国古代“修身与至善”的教育质量观,到近现代的“知行合一、求真致用”,求真与求善始终贯穿高等教育实践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具有主观性、多元化、发展性的特点。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核心词。二十大报告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普及化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加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卓越学科群体建设,建立科教创新体系。后两个方面都涉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一个强调重视公平,一个是追求卓越,支撑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主旋律,不仅意味着“质量提升”取代“数量增长”成为首要目标,也不仅仅是更突显了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意涵,还具有了面向未来,重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范式、课程体系与专业形态的“质”的飞跃。

对“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层理解:“质量提升”取代“数量增长”成为首要目标。现代社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功利主义的潮流中,面临着行政化挤压、市场化冲击、数据化的束缚等多重困境与挑战。我们当下所追求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与防止“质量滑坡”相关联但又非同质的内涵。近十年来,随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确定,从“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等系列培养计划到“双一流”建设工程实施,到“双万计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除了“提高质量”之外,更突出了“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意涵。

对“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层理解:“切入新赛道”要求质量理念更新。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一种“自变量”,由精英教育跨越大众化时代而进入普及化阶段,由精致的“象牙塔”转而成为社会的“服务站”“技术源”“轴心机构”……高等教育活动和承担这些功能的大学组织自身也已经或正在发生一系列嬗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应变量”,当代大学确确实实正面临着它诞生以来上千年发展中前所未有的重大“拐点”,或者说“质变期”。无论是移动网络和传感器,还是纳米技术、大脑研究、3D 打印技术、材料科学、AI技术术……,第四次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从而引发一系列颠覆性的变革。我们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是:历尽千年风雨的大学,能否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扁平化时代破茧化蝶、成功转型?切入新赛道,呼唤着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学观,这就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它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规模扩张、数量增长的同时“防止质量的滑坡”,也不再仅仅是解决“投入不足”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与提升,而是具有了面向未来、重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范式、课程与专业形态的“质”的飞跃。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校长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了,如果大学还在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不从自己构建的小圈子里跳出来,那将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他阐述了新赛道的开辟所引发的一系列变革:观念突破、课程重组、学科交叉、产教融合、项目引领等等。突出体现在一是质量(水平)评估标准的多样化:“不同的赛道会有不同的考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组织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要制定并落实多维度、过程性考核标准。二是现有的学科交叉融合、迭代发展引发知识体系重构:“大学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把最新的知识融进来,然后再实践,这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交互迭代的过程。

那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校应该如何切入?高校教师又应何为?

高校层面,大学共同体的重构与拓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第一,重构师生共同体。首先,必须达成共识,即明确只有重新回归教授“忠诚于学生”和大学“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才是真正回归了“大学之道”。最为关键和最重要的一点是:现代大学的教授和校长必须“眼里有学生”。 明确只有重构大学“师生共同体”,我们才能使大学的学风得以醇厚,学统得以传承,学派得以形成,学术得以繁荣。其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学生构成和发展取向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教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紧密接触?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变量,重构当代大学“师生共同体”的新模式、新形态? 这需要倡导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数字技术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和分享知识和经验。高校教育质量观应鼓励教师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社群。

第二,拓展学术(学习)共同体。通过不同学科教授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与合作;对诸多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既可以拓宽视野,转益多师,了解自己专攻的学科、专业之外的领域与方法,又能够通过接触顶尖的学者专家激发起“见贤思齐”的雄心,或者做出“不过尔尔”的评判。青年学人在聆听了许多大师、大咖的学术讲座之后,无论是“喟然太息”,还是“慨然奋起”萌发“取而代之”的雄心,都是有益于青年学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也是当代大学学术(学习)共同体拓展的初心所系。

第三,创生协同创新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现代大学新的功能、新的使命正在“创生”新的共同体,特别是多种形式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排头兵,我们在这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在农业领域产学研合作中也有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跨学科领域、综合性人才培养等方面,我们仍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层面,回归教育的本质,在数字时代,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质量观,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这意味着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数字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教师们应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是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教育质量观。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参加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和教育研究等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他们进行真诚、平等和尊重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数字时代的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推崇综合性的学习和能力培养。高校教育质量观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数字技术提供了各种资源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力。(本科生院质量与评估处  孙倩茹)




上一条: 刘德志: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勇担重任时代新人

下一条: 刘三明:优绩主义视野下大学生的“内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