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思想大讨论 >> 正文

吕叙杰:回归教育的本质

2023-11-01 13:12:15 吕叙杰 点击:[]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2018年在武汉提出四个回归。青平副校长多次指出要回归教学的基本面。那么教育的回归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回归?

“回归”,就像轰轰烈烈的学科专业改革,最终还是回归到课堂改革一样;就像各种各样的要素改革,最终回归到学生收获一样。就像纷繁复杂的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教育创新,最终回归到师生一样;就像各种跨越式发展、所谓的变轨超车等,最终回归到自然规律一样;就像三年疫情难忘、不凡的经历、像梦一般的回忆,最终还是回归到今年正常的生活一样。当一切喧嚣归为安静,当一切回归梦想,当一切回望过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认识事物的本真、本来和本质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

回归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正道,需要智慧,需要勇气,同样也需要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回归不是否定,回归不是倒退,回归不是故步自封,回归更不是把前面的全部推翻。

第二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说的回归,到底回归到什么地方去呢?我觉得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那首先就得认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蔡元培说,教育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头脑而不教育心灵,那就不是教育。

爱因斯坦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本质的一段阐述,被人们广泛引用。

高翅书记说,教育的本质是爱和鼓励。

第三个问题:如何实现回归教育的本质?

既然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那如何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对一所学校而言,如何才能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人?

我在华中农业大学这所125寿诞的大学工作学习、思考摸索了20年,为这个教育的永恒诘问找到了一点点答案,从“大学”“教师”“学生”“课堂”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与诸君分享。

一要给大学以自主,三全育人,大象无形

“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人。”就是要以学生一辈子幸福和终身学习为目标,“教育思想领先,办学机制高效,学校特色鲜明,教师特点突出,学生特长张扬”,就是要有灵魂之师,要培养有灵魂之生,要回归教育本真,要彰显地方特色。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不要太满,要给教育以空白。让他们自由飞翔、自由探索、自由学习。解放孩子的头脑,不受传统思维的禁锢,树立信仰;解放孩子的双手,多实践多耕读;解放孩子的嘴,多问、多学、多讨论;解放孩子的空间,从课堂走向课下、线上、校外;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排得太密,让孩子有时间去玩、去消化、去探索。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不要太快,要给教育以过程。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化肥是催不出鲜艳的健康的抵抗风雨的花朵的。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不能太功利,要给教育以宽容与包容。

教育,不仅仅是教,还有育,“育”要有一个相对漫长等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育不是买卖,教育不是计算投入与产出关系,教育不是排名,不是项目名号,不是商品,更不是完美无瑕的展览品。允许教育有失败,允许学生有个别突出案例,允许课堂有特殊状况。

我家有十几盆花,有芍药、有月季、有小叶黄杨,当哪天看到干枯的枝上冒出一点点嫩芽的时候,无比兴奋,感概于生命的顽强和神奇。对待学生,好比对待生命,我们要以宽容、厚薄、尊重,对师生,循循善诱,静待花开。

二要给教师以尊严,师生融乐,严慈相济

恩格斯曾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教师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做有灵魂的教师,就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在象贤中学看来,有灵魂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有“尚贤砺业”的精神,将爱与责任作为自己职业的灵魂,始终充满育人的幸福感,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底线。

有灵魂的教师,要始终专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质,专注于唤醒学生的独特,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要始终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总是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琐事中寻觅到育人的幸福。

我希望我们的教师是有尊严的。教师是大学的根本,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主体。让教师有尊严的教学,有尊严的授课。不能因为有学生评价,就将学生仅仅作为“服务”的对象。放水或一味讨好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正义和明辨的能力,相信严格主基调是最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

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要像父亲一样,要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对待我们的学生。严慈相济,敢抓敢管敢怒敢言,但是敢爱千万不要恨。

我家有只泰迪狗,不到半岁。刚开始天天在课厅大小便,于是我听网上说,要讲道理,要爱。还是继续拉。后来我在网上听说,要打,狠狠打!打了几天之后,他反而在书房和我常坐的位子上拉!越打越拉!似乎是在报复。后来,我自己想,要打也要安慰。既给棍子也给胡萝卜,慢慢的不随便拉了。

三要给学生以梦想,眼中有光,永葆童心

我见过:有同学为了保住自己的GPA,而放弃了学院公费出国的半年学习机会。也有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G点,不断重新选修某些高学分课程。也有同学为了修学分,而放弃了所有一切体育锻炼、学生活动和志愿服务。更有学生为了取得高分,铤而走险或者取悦于老师,甚至还有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不惜以评教分数作为交换条件,公开和老师“交换”分数。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要树立高远的学习观,不要唯分数、不唯G点,不唯排名。而在乎是否充实,是否实现心中的那个远大的梦想。

要提高自己的“学力”(非“学历”)。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要深刻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除非你投入了、认真了、沉进去了”

要拒绝躺平、拒接摆烂、拒绝“玻璃心”、避免成为“脆皮大学生”。

要深刻认识体育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要有自己的1-2项爱好,并成为特长,要找到自己的运动“极限”。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要像孩子一样,永葆童心,回归人性的本真。你去看幼儿园,一个问题来了,个个举起手来,大声抢答,天真开心,这是本性。

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永远在探索,只在乎“好玩”,不在乎有用;

对认定的事情,大胆无畏,孜孜不倦,只在乎“挑战”,不在乎结果;

对团队非常认真,善于结交朋友,团队配合;

对未来无所畏惧,只看现在,不在长远。

要明白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一辈子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有梦想有使命的学习,而不是盲目而使劲的学习。

四要给课堂以规则,师生融乐,探索真理

办有灵魂的教育,课堂教学应以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作为学科教学的灵魂。重点突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关注课堂内师生双边的活动,有互动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启迪智慧。

目前的课堂大多是沉默的,提问的、互动的、辩论的、争论的课堂逐级减少。课堂里后排的学生多数是手机党、PAD党、睡觉党。后排的座位,被学生戏称“VIP”席位,是要靠抢的。去晚了就没有位置了。

我以为:

课堂需要道、法、术、器。不仅仅教会这是一杯什么茶?还要教学茶叶怎么做?为什么要做茶喝茶?茶叶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和历史?甚至要告诉学生,茶叶的人生哲学、为人处世。

课堂需要设计,课堂需要导演。每个时间段做什么,都要了然于胸。要跌宕起伏,要有剧情,要有高潮。可以娓娓道来,有的课程亦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说学逗唱”。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课堂也不仅仅是45分钟,还有课前、课后,线上、线下。

课堂需要多元化考核,建立学生全面素质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摆脱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

但是不能脱离课堂的本质,那就是师生心理的互动交融,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共鸣。

同时,大学课堂需要管理、需要规则,要教师要敢于管理课堂,学生要敬畏课堂,教育管理者要重视课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培养有信仰,有追求,有担当,有品位,有健全人格,有灵魂的人。本科生院综合事务办公室  吕叙杰)

 



上一条: 刘三明:优绩主义视野下大学生的“内卷”

关闭